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诊改网
 
  学院首页     本站首页     诊改动态     政策文件   理论研究   复核资料           
 
 
 
教育部评估专家杨应崧教授专题报告(整理稿)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2019-11-12 18:45:30 作者:唐老师 来源:
(评建办整理)
评估面对的是1200所高职校。我的观点是,我们高职评估不要搞阴谋,我们要评什么、怎么评,应该让所有学校都知道。如果说可能的话,1200所我都想去,但是身不由己、现实不可能。我确实非常愿意和学校的同仁(我们都是同行)一起交流,把我们怎么讲的、打算怎么评的,把这些东西告诉大家,你们迎评应该做些什么更加清楚,因为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你们学校领导的意识非常强,上次在省里开会已经与我预约,请我就评建工作给予指导。这次来了之后,昨天晚上王院和其他评建办的同志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交谈。可见你们学校的领导意识很强,也反映你们学校的精神面貌。我看到你们学校的标语,不仅要迎评而且要创示范,很好,也很高。我今天不大想讲评估指标体系,第一轮评估下来,我觉得讲的太具体、太细对学校不太好。更何况我们这次调整,本身的目的是淡化对外延、对量化的注意,把大家的注意(专家组、学校)的注意集中到内涵建设上,多一些理念,尽管不是新的,但是我想可能对评估更好。
新一轮评估大家都很关心。关心什么,第一个是新的评估方案什么时候下来。很抱歉我也不知道。过年前,我们的工作都做完了,报上去了。春节一过,高职高专处的范处给我发短信,说新方案在教育部的职能部门都走完了,已经到部长那里,部长、秘书也修改了一些地方,现在周部长那里,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应该在四月份就下了,但是如果有什么新的想法、安排,我就说不清了。但是有一条,新方案的文件下来,老的方案就停止了,就按照新方案执行了,这点是很明确的。
第二,我想大家可能比较关心的,实际上也是我们这次调整在考虑的问题,前几年网上对评估有很多批评有的甚至很尖锐,高职评估不过四年,对本科评估的批评比较集中,但是这不说明高职评估就不存在问题,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评估不能丢”。我有些担心,因为有些人可能还是文化革命的遗风,喜欢做一些引起人家注意、非常极端的事情,评估有弊病,接受批评是正常的,但是说“不要评估”就不好。比如有些人提出来“中医不好,不要中医”,这个是没道理的。我以前当院长时也曾经对评估不大喜欢,那时感觉评估有些东西太形式,花了很多力气,对学校建设没多大好处。比如说听课,还要考试。我以前在华东理工,每年要接受教学评价,(因为)要测验,学校在暑假把学生留下来复习高等数学,测验下来的成绩不代表平时教学水平,考试的水平是复习的水平,是复习的那个老师的水平,不是我平时的教学水平,我也不喜欢,我搞了评估以后我发现评估很重要,(实现了)从粗放的管理到比较规范的管理,恐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营造了一个)评价的环境。
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非常注重评估,批评与自我批评,我把它叫做政治生活当中的自评与他评,当然也有副作用,也伤害了一些人,但是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毛泽东到了晚年,他有些糊涂了,他就不要评价,他说的话就是真理,他做的决策就是对的,走向反面,出了很多问题。“三面红旗”明明有很多问题,但是不能评价,彭德怀评价一下,打成反革命,所以没人敢再评价了。最近有国务院一个关于机构改革的文件,其中讲到决策评价,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非常英明,决策没有评价,那么决策风险就很大,评价了是好的就执行,执行过程中还要评价,这件事情做完了还要评价。所以评价不能少,有评价是一种进步,不是落后。
回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评估、学校接受评估,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评价,我们第二轮评估首要考虑的是,为什么要评估,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评估是搞不好的。坦率地讲第一轮评价我基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那时是完成任务。将近20年的院校长当下来,在计划经济底下,形成了思维习惯,就像部队里的士兵一样,不考虑为什么打,(上级)给一个任务,回答“坚决完成任务”,本科评估、高职评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觉得第一个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评估。回答也很简单,“评估为了得到而不是为了失去”,如果越评估,学校失去的东西越多,那么赶快仍掉。评估应该受到学校的欢迎,学校觉得通过评估,理念得到了、资源得到了、业绩得到了、需求得到了,这样的评估肯定受欢迎,所以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评估。我想,我们的评估是有一个元评估——对评估的评估,希望在座的各位来评估我们的评估,新一轮是否能够体现学校有所得。评估为了得到不是为了失去。
第三个我想可能大家都关注、我们也考虑的很多,谁是评估的主体。我们这次设计这个方案,(相比较第一轮评估的方案)变化非常大,不是我们关起门来搞花样故意弄出来的。我们这次评估把主体请到了主体的位置上来,以前的评估主体是政府主管部门、评估专家,新方案的评估主体,我们认为第一位是学生,他是最最关心成才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与他的利益关系最密切,与评估专家利益不大。学生后头是家长,这是主要利益相关者。然后是老师,学校办不好,关门了,老师要自己找出路,你们学校原来也办了几十年,当然老师不会没饭吃,但是很痛苦,不好过。第四,用人单位,为什么排第四,因为用人单位可以挑选,广东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办的我不满意,人才质量不好,我到河南,河南也有一个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用人单位也关心,也是主要利益相关者,但是没有老师那么重要。最后,政府也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广州市投资办一个学校,办的好不好,它也有责任。所以像我们这些人(评估专家)不是唱主角的,评估的制定标准是主要利益相关方的意愿,我们拿出来的这个东西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的过程中,确实是做了好几张大表,不仅是几张大表,慎重地考虑,我们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这些东西汇总起来,然后提炼出来,我们现在的结论是学生、老师、家长、政府,主要看学校四大方面。第一是业绩,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不是教育的内行,家长也如此,他主要看学校的业绩,看就业率,你这里的文秘专业就业情况不错,但是我发现有些学校的文秘专业就业情况不太好,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从这点看你的就业情况不好,我没有脑子,不会都没脑子。还有就是精品课程,一般是同行、内行评的,有没有,有几门,是校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还有社会声誉、品牌,这些都是业绩。第二是资源,你(学校)资源丰富不丰富,现在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多了,而且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精力过剩,孩子考什么大学、填什么专业,都很关心、要插手,对所报的那些学校最多的要微服私访3-4次。有的学校走极端,说“16号文讲内涵建设,所以外延、设备不重要”,但是“你不看家长要看”。上海有一个民办高校非要办工科类高校,什么东西都没有,这个用什么厂子,那个用什么厂子,厂校合作不错,但是(学校)自己什么东西都没有,也不行,(因为)这是硬资源。还有软资源——老师,师资队伍怎么样,有没有几个棒的,有没有评上名师的。文化也是(资源),上海的老高校中,复旦的学风很不错、校风很严谨,另外一个学校,某某高校是个伊甸园,你孩子要找朋友,到那个学校,一问上海人,就说这个大学是谈朋友的,是谈朋友大学,所以文化也是一种资源、很重要,大家会看。(今天)一进门,你们院长就指给我看你们的,那就是资源,你们有个小模型,人家感觉就不一样。
第三是过程与管理。你们王院是内行,昨天讲了很多,过程和管理非常重要。比如现在的注塑,本来出来一个圆的零件,现在要个方的(零件),什么都不动,把加料的圆漏斗改成方漏斗,这个没有用,漏斗是个形式,流程没有变,出来的还是圆的零件,问题(关键)是整个过程变了没有,过程跟管理(结合)怎么样。
第四,学习跟创新。你说我这个是赶时髦,我说我这个不是赶时髦,请问在座的各位,你关心不关心你在这个学校的发展。我已经评估了上海的8 所民办校,访谈了很多老师,老师跟我讲实话,老师说我在这个学校谈不上发展,自己就是一个教书的机器,老板舍不得花钱给老师进修、提高、搞项目,“花钱雇我,就是要我教书教书”。当然还涉及到文化,有的校园文化扼制压抑老师创新,有的校园文化是鼓励老师创新的,学生也是一样。你们学校从中职升格的,要非常注意创新这个问题。这并不是说你们原来是中职就不好,因为中等跟高等还不同,年龄、培养目标都摆在那里,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我们(学校)必须给学生以能力,很重要的是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所以我讲课我不大喜欢传统的讲法,头头是道,好像整个世界都知道,这种教法中小学很盛行,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创新有限。我不喜欢讲自己想不通的东西,我不喜欢讲我不想讲的东西,我也不大喜欢讲抄来抄去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要有自己的东西,因而(我)在上海的圈子里多少有点小口碑,讲座有时有人就带了研究生来。相信在座的各位讲评估、讲理念,我想你们可能比我讲的还好,那么多的书、网络信息,问题是我们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能够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包括你们的迎评、创示范,不要拘泥于形式上的东西,形式上的东西很好做。开始评估时,我们有一个环节,看学校的教学管理,弄了一张表,列了将近100个制度,有一个打个勾,没有打个差,然后反馈给院长,回答是“没问题,(缺少的)我们马上完善”,第二天就完善了。我晚上看,(这是一个浙江的学校),读着读着,“我们浙江大学”,我知道他是网上弄来的,这样的完善有什么用。听王院介绍(你们学校的做法),我觉得你们做的很好,把自己的东西总结出来,认准的路走下去,闯出你们自己的特色。如果我来评估,我更看重这个。浙江有一个经济类的学校,它几年前的创业园是,学校提供场地,配2-3位老师,学生可以申请,批准后可以在里面办商店也好,什么也好,注册、缴费、纳税等等,一切按照社会上的来,没有两样的,不是什么模拟的,亏了就亏了,赚了就赚了。对于怎么去申请、怎么办手续、平时管理要注意什么,老师出主意而已,结果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后来挤破头、爆满,家长、学生就喜欢到那里,认为到那里以后自己出来创业就没有什么问题。我问校长有没有亏了的,回答是“到现在没有”,有问“3 年以后他(学生)要走的,怎么办”,校长说“他走了学弟学妹可以盘过去”,我说“这个了不起,这样下去,你这里以后可能会出百年老店”。(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企业现在特别注重创新,重视在实际中去创新。而且我的观点是越是第一线越需要创新精神。我以前搞石化,课题研究可以创造最佳条件,但是在实际中做不到。比如汽车坏了,对于原因,多数人回答“我也不知道”,特别是新手,必须自己解决,没人告诉你。当年上海石化给给我们一个课题,它说它底下有一个公司的自动打包机出问题,查来查去没有找到原因,最后(发现问题出在)打包机的电脑控制上,工人太懒,没有打扫产生机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合成纤维,电脑发热不动作了,后来把(纤维)打扫掉了,马上恢复正常。可见,一线恰恰需要创新,(问题原因)可能很厉害,也可能没什么。
我们现在看一个学校啊、大家觉得怎么样,就是看以上这四大块。我们这次评估,就是把这四大块抽出关键的、主要的方面,形成七个方面。第一,领导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校长书记成天没有心思抓管理,整天搞内战。有一个专家组评一个学校,白天评估,晚上接待,校长进来,说书记不好,书记出去了,校长进来,说书记不好,……。专家组最后因为“不好意思”,给它个良。依我说,这样的学校给它个合格都太高,肯定搞不好,领导作用很重要,与文化有关。第二,师资队伍,在资源里很重要,这个不用多讲。第三,课程。高职教育改革的难点是课题,课程很重要,课程建设怎么样、有哪些成果,反映过程与管理。第四,专业。不是看好坏,每个学校都有他认为能代表其理念、成果的,我们就看这些特色专业。第五,实践教学。高职教育能力本位,我们看你实践。第六,管理,主要看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两个方面。最后一个社会评价。所以我们看四大块,不是面面俱到,我们主要看这七个方面。这就是我讲的第五个方面-评什么。
第六个,可能大家比较关心。我们现在的考察是“平台+考察”,平台我们给它下的名称是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现场评估前前一个月,专家先看平台数据,判断你们这个学校,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方面可能有问题。评估要有些“灵气”,原来的评估太注重形式、环节太多。13个环节,专家组疲于奔命,学校忙于应付,最后是做了一台戏。就像舞台上的武打,都是设计好了的。我们是十三刀,学校也应付我们十三刀。我们很高兴,学校也很高兴。那个不行了!现在确实不一样了。在不同的学校重点看的不一样了。
平台非常重要。昨天你们评估办的同志问了很多标准、数据之类的问题,现在我们都不关心这些问题。说到底,我们的平台怎么叫好呢?平台就像一面镜子,不能是哈哈镜,你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像拍照片。我们还没来,你们拍个照给我看。这个人怎么样,五官端正,还是怎么怎么的。来了以后,再进行现场考察。所以我说,就是四个字——实事求是,就是要实。
我们第一轮评估,信息的缺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评估的判断,根据什么来?信息。如果信息有很多问题,那么你的判断就很难保证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平台的建设,保证能够采集到真实的、可靠的数据、信息。
怎么保证?两条。
第一条,原始性。信息在谁那里生成,就谁输入,谁为信息的真实性保证。
我们以前的数据怎么搞?我当校长,每年底都要报教育局一套表。表下来以后,开一次会,几个部门的领导碰头分工。然后汇总到校办,校办看了以后没问题了,到我那里签字。拐弯了!一拐弯,信息就偏了!我们现在搞作息科学,知道信息传递产生信息的变化,这是信息科学里的一个难题。你说一点不变是不可能的。你拐弯越多,走样就越厉害。以前有个(笑话),城东说有人嘴里有一根鸡毛卡住了,到了城西,传出来那人嘴里跳出一只鸡来。完全不一样。有的校长看看这个数据不好看,拿上去太难看了,稍微改一改。校办主任就改一改。三就改成五。你说这个犯法。犯法谁去追究他法律责任。改的人他也不怕。你真找着他了,校长叫我改的。你真地把校长卡起来啊。改一个数字也判不了一年。所以走样是很厉害的。
我们这个原始。昨天我跟你们院领导讲:学校要做的,就是把它分解,该谁输入,就谁输入,而且你要为它负责。譬如说,我们老师上什么课,上多少课,12学时以下有多少。以前我们是要学校统计,以后我不要你学校统计了。现在我们表上一个老师一个老师的信息都要输进去。当然是这一个学年的。我们每一个老师这一个学期上什么课,几个学时,周学时是多少,就是你输,不然你叫谁。我搞了一个什么课题,搞了一本什么教材,我主编还是参编,还是主审,你自己输。错了,那是你的问题。而且也不用进行再研究了,肯定是你做假!你是参编,你写主编,你不做假了吗。你没编这本书,你非写上我出了这本书。你自己负责。
我们希望学校还需要加上一些非结构性的东西。我们以后分三个层面。
一个是教育部的,就是现在这个方案里的。教育部要这些就够了。
二是省厅,广东省教育厅可能会增加一些它需要的宏观管理方面的内容。
三是学校。学校更多。我希望学校把你认为很重要的信息,包括非结构性信息。就是word文档的这些,你认为要的也输进去。譬如,每次考试结束都要进行试卷分析,你认为要,建平台的时候,虽然我们没有要求,你们也可以提这个要求。考试完了以后,试卷分析输进去。有的老师说:这不增加负担吗?现在谁不搞电脑,你不过是分析完了输一下就完了。换一个发E-mail的时间。你说增加什么工作呢。
我们一开始增加这个信息平台,首先跳出来的是有的学校的教务处。你们这一搞,第二轮评估我们苦死了。我说你们苦什么,谁的信息谁那里产生谁输入。我说你以后轻松得很。你以后课程的信息,什么其它的信息了,你只要调出来就行了。当然有些必须你来输入:教学计划你要输入,全校的课程安排(也要你来输入)。但原则是:在哪里生成在哪里输入,而且输入以后不能改。
有同志提出来:我输错了,35岁我输成了38岁,不能改啊。这个可以。你提申请:我输错了,昨天喝了酒,糊涂了。你有这个报告上来,你改。但问题是,你这个报告多了,你就麻烦了。人家没有,你一大叠。每年要提一叠申请,说明你工作不负责任。
我们还要有时限。譬如说,你这试卷分析,三天你输进去。你三天没进去,一个礼拜没进去,工作不负责。
而且,这个(数据库平台)我们以后学校大家看。第一步,我们要做到广东省所有高职院校互相可以看。
我到国外,特别我们搞化工的,北欧去得比较多。北欧一些大企业的领导跟我们大企业的领导不一样。我们有些个领导,整天板着个脸,拍桌子打板凳,骂这个熊那个。人家那里没有这个。温文尔雅,绅士风度,可亲可爱,没这个。但是底下员工,我们跟他们接触,他们说我们压力太大。后来我到挪威一个大的铝厂,特种铝厂,他是搞得较好的,就是搞的这一套(数据库平台)。我们在会议室,他也没给我们多作介绍。他就给我看这个(数据库平台),这些情况都在上头。
现在考试分析每个学校几乎都有了,但是难的是做到位了没有。我当评估组长,一般不去抽看考试卷、毕业设计环节文件。我有一次去评估一所学校,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在这点上做得好。我的联络员拼命的怂恿、鼓动我,要我看他们的试卷。我说那好吧,我要看就看连续剧,不看一个片子。我要看三届同一专业一(下)三个班的高等数学试卷。一看问题出来了。在很多学校管理制度一大套,但是管理不到位。我一看,三个班,第一个班不错,确实是正态分布。所以老师两句话:正态分布,情况正常。尽管分析简单了一点,但是可以,抓住了要点。第二个班,90%以上的同学考了90分以上。结果他也是这两句话:正态分布,情况正常。估计他们这个话都是拷贝的。第三个班,40%以上不及格。他也是这两句话:正态分布,情况正常。
好!这样在反馈(会上)我就不客气了。我说:我最最不能容忍的是,这两位是高等数学老师,居然说这是正态分布。如果你是大学语文老师,你也不应该,但是还情有可原。你说:我忘了,我不太关注数学,以前数学学得不是太好。你是高等数学老师啊。你说90%以上90分以上是正态分布,你是什么正态分布理论,我还不太清楚。
所以我相信我们都上了这个平台,这样的试卷分析他上不去。他也不敢上去。
还有,我建议学院要求各系学期初的计划、学期结束的总结都要上去。计划也好,总结也好,系里大家讨论通过了,上去。你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看,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也可以看你的。有的抱侥幸心理,学校就我这一个专业,(没有比较)。其他学校也有,互相看。校长不一定有时间这么多时间来看你的,但人家可能会有兴趣来看你的。高教司意见是:最好以后全国连起来,你可以看浙江的,浙江可以看你的,大家看。这种压力是很大的,当然这样压力就转化为动力了。互相理解,不断往上走。
我看个一个学校一个系的总结。我也是看他连续三个学期的系的总结。几乎结构一样,文字差不多,最后一点是问题与不足,连续三个学期三个问题,1、2、3一个字也没改。只要在电脑里移来移去就行。我相信我们这个平台起来了,这种东西他就不敢上,你敢上吗?
我们这个平台要求的就是要实。包括有些问题、有些界定,我们现在都不一定说得清楚。因为全国情况太多了,太复杂了。不要紧。只要你清楚,这个是怎么统计的,我怎么算在里头。譬如说财务。昨天他们的财务提出一些问题。我说我也不是搞财务的。但是你认为你有疑问的,你怎么统计,你可以在数据库平台中的“十一”加以说明。譬如说你这一项,兼职教师费,我没算在里头。专家一说:不行,你得算在里头。他马上算进去,不就行了吗。
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到学校来。到了学校以后我们还是有分工、有重点。在重点的前提下有分工。
一个与大家有关的,专业剖析还是要有的。原则上剖析学校认为比较好的专业,哪一个专业由专家定,不能由你们定。说课我们要搞。而为什么要搞这两个,就是从点上了解得到深一些。
有的学校说我的师资队伍建设怎么怎么好,有哪些政策。那我们就在专业剖析进程中去看一看你这个最好的专业你师资队伍建设得怎么样。我们这次主要的方法是访谈。我们第一轮评估,专业剖析有十几张表。我们这一次基本不要填表。如果有的专家需要了解基本情况,弄一两张表,这没什么,但是没那么多表了。我们主要是访谈,跟你聊,但是访谈实际上压力很大的。
有的同志说,你来谈,谈什么?譬如说专业,你专业的建设思路是什么?你有思路,那么你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学计划是怎么样的,实践教学应该怎么样的,我这个队伍应该怎么建设。尽管你的专业现在可能还在建设当中,但是你的思路怎么样,你又做了哪些事情,做了这些事情效果又怎么样,你认为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应该怎么解决。有些不一定是你能解决的,如现在我缺资金啊,校长不给我投。反正这也(算)是一个意见,那就是了解你这个(相类似问题)。
说课说什么,不是两节课,不是抽两节课怎么上,前10分钟怎么,后10分钟怎么。不要这样。说课,请你说说你对这门课在人才培养当中,譬如高等数学在我这个轨道专业的培养当中,高等数学应该起什么作用,内容应该怎么样,方法应该怎么样,我的考核用什么应该更好,教学手段应该怎么样。你讲这个,这些东西你没有平时的功夫,你是谈不好的。你要谈假的东西是糊弄不了人的。我们大家都是当老师的,你要糊弄是糊弄不过去的。
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我曾经到一个学校找一个教学副校长访谈。以前访谈只有半个小时,半小时他就是说不出东西来。晚上我们开会讨论,有专家说得不好听了,这个学校在这一点上(应该)枪毙。我说不能枪毙,枪毙要最高法院。不能枪毙,要慎重。明天我们再找一个专家,两个人一起找他谈。谈了两个小时,用的是启发式。我们两个人启发得汗流浃背,他是岿然不动。好了,我们也不谈了,也知道他谈不出。谈不出的原因是什么?是他平时不研究、不思考,更不要说他做了些什么。
专业,我们找特色专业。课程,找到谁就说不清了。所以我们各位老师都得准备,教研室活动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教研室主任像皇帝一样。一来以后,各位有事出班,有事提出来,没事退朝,该干什么干什么去。现在不行了。高等数学老师如果你说不清,你参加教研室活动,你研究、你学习。你们这里番职院、深职院是示范院校,浙江、江苏很多。你学学,人家怎么改革,受点启发;国外高职院校(有)怎么(样的)思路,咱们借鉴借鉴、研究研究。
我们怎么改?
我一直这个观点:一门课要改得好,只有这门课的老师能做。你叫城市学院的来建你的铁路专业的课,他搞不好。专业建设只有这个专业的老师能把他建好。靠别人是靠不住的。
有的学校,曾经有一个学校,21个专业,专业带头人只有两个,其他19个专业带头人,说起来挺吓人的。我们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是吓不倒的。我说你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呢,某某公司老总;这个呢,什么什么公司的总工程师。我说这个有什么用。他能帮你来做三年五年发展计划,他能帮你来搞三年五年建设。不可能。专业带头人必须是你自己的!
昨天他们说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有的企业来的,他也说不出什么问题。我说你要专业指导委员会开会讨论,首先你要自己拿出东西来,事先你最好寄给他、传给他。然后来请他出点主意,提点建议,讲点什么。这个是可以的。你指望他今天给你讨论,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我这个专业怎么改革。我说对不起。他才不可能跟你考虑这个,吃根香蕉走人。
我们怎么评,我都告诉各位。而且我们现在的访谈,特别强调的是平等交流、换位思考。假如说你某一个专业就业率不高,我就非常反对(有的专业轻易下结论):你这个定位有问题,就业指导办公室有问题,什么什么。你怎么就知道有问题呀。跟学校、跟专业一起分析是什么原因,是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呢?还是学生不愿意呢?
你譬如上海的焊接专业,几乎关掉了。但是那些造船厂之类的厂需求大得很。花大价钱到西安、兰州去招人。但上海,包括江浙的学生不愿报。他们说太苦了,而且说那个味道有害身体,他不干。
你要分析,是什么原因。然后该你学校的原因,你要解决。不是你学校的原因,我们或者共同来研究,或者一起来解决。这样的评估,大家是欢迎的。钦差大臣似的,人家不欢迎。说到底,你内行,人家就外行吗?也是内行啊。一起研究,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上海的民办校对我们还是挺感激的。开始上海民办校多数学校抵制评估。因为他拿了老板的钱在那里办学。你来评估,要这个规范,那个规范,他麻烦死了。他的老师很多都是外面请来的,反正就是看了那两个钱来的,上完课拿钱走人。你好,现在你又要这个,又要那个,他烦死了。抵制!但是,后来上海教委做我们的工作,一定要评。要我做组长,(去评估民办校)才能压得住。后来变了,受欢迎。因为我们下去,跟他平等地交流,研究问题。
譬如一个问题,现在民办校普遍经费投入很困难。公办的,广州、浙江、江苏啊,投入很大。他拿不到钱,就靠学生的学费。有的老板很黑心,他还要抽掉一块。最厉害的一个学校,学费收上来,他抽掉30%。他理由是什么,他说我以前投了,现在要回报。
我们后来跟市教委反映:这些学校如果你这样看着他自生自灭的话,那是办不好的,受害的是学生。所以我们建议对民办高校也要适当投入。但市财政地是不能拨款的。后来上海搞了一个实训基地高地建设,民办校也公平竞争参与进来。民办校竞争上了,也给你投,几百万几百万的投。解决了他们很大的问题。
所以大家不要害怕。我们的访谈是平等交流、换位思考。你有什么想法、问题,和盘托出。我们一起来研究对策,真正对学校起到推动作用。
关于评估我就讲这么多。我想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就这么说一下。
高教司有位领导对我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你们在评估方面给教育界做个榜样。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们高职是属于发展的阶段,而且是属于艰苦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我发现凝聚力特别强。校长们在一起开会也都是一股劲,想把这个事搞好。不像有的方面的教育,校长们开会在一起,你讽刺我,我刺激你。高职不是这样。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评估可以搞得很好,真正起到评估的作用,把它的负面作用降到最小。
下面我还是想讲一点,评估还是要在整体把握。说到底,评估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建设,那么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我想说一下。
把握方向 深化改革 扎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想讲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职教育的现状;第二把握发展方向;第三大力深化改革;第四潜心内涵建设。
一、高职教育的现状
这应该是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来讲。我讲的是从评估来讲我的体会。
(一)发展非常迅猛
1.高职的规模迅速扩大。
99年在搞第一个方案起草的时候,做过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学校调查。那时候是很可怜的。但短短几年高职学校数目、在校学生数目、招生数目跟本科都基本持平。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经是1200多所。所以,高教司领导讲,08年是评估年了。他说:示范很重要,但是面向的是100所;评估面向的1200多所。所以讲发展是非常迅速。
2.高职教育的条件明显改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你们院长刚才跟我讲你们150多亩,外头还有8亩。要是在99年,你们算是不错的,但现在就算是小的了,而且是很小的了,差一点不合格。所以你们在考虑新校区建设,各个学校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你们还是要能解决这个问题。
上海我去评估一个学校,130多亩。校长跟我打招呼:高抬贵手。我说:你(还差的)那十几亩地你自己能解决啰,我现在高抬贵手,你自己解决。他说:那我怎么解决得了。我说:我这个决不高抬,一分地也不抬。为什么?我说:你这是个机会。后来反馈的时候,主管部门的领导来了,我谈反馈意见。第一点,这个学校达不到设置要求。(如果)你不能给他解决150亩的用地,那我说我什么结论也不给!我给他合格,我的依据呢;我给他不合格,你们肯定不高兴。后来,一年以后给他解决了40多亩,上海市中心,不容易啊。
现在这个情况大大改变,我们有个统计,超过150亩的院校占高职院校的94%,几百亩、1000亩、2000亩的都不是很稀奇了。我到一个学校去评估,我跟校长在谈话,闯进来一个工会主席,说是对不起,打断一下,向校长汇报个事情:我们今年“三八妇女节”准备组织全校女职工在学院后山上玩一天。他居然那个后山可以玩一天,那个学校你说多大。
规范化程度也是明显提高。我还是要讲上海的民办校。有一个民办校评估,评估后规范化是明显提高了。他说你知道吗,我们给你们看的党政联席会议记录是怎么弄出来的吗。我们是没有的,是后来造出来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开会要有记录,开会(要)记录刚知道!
还有艺术类老师。有一个学院艺术类老师刚开始极度反感,说我们是搞艺术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怎么给我来这条规定。后来校长来说,那怎么行啊,这不是不负责任吗。开始压着要搞,什么这个教案怎么弄。后来评估完了,他们自己讲:教育还得这样,我们自己这样可以慢慢提高。
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各项改革得到了大幅升华。
我听了你们很少的介绍,但觉得你们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做了很多工作。
3.高职教育的社会形象得到了明显提升。
听说广东也跟浙江一样,高职教育的学校超过了本科。上海06年高职弱低于本科,但是到去年超过了本科。不说高了我们就一定比人家强,但确实说明社会的认可度在提高。已经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三层次的梯队结构正在形成。哪三层次:国家示范院校,省级示范院校,一般高职院校。我们很明显是要去争取省级的,第一步是争取省级的,我觉得这种机遇是要抓的。
以16号文下发为标志,高职院校跨入了新的发展。我体会最深的是那一句话: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承认我们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类型”!这一个结论是来之不易的。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就在争、就在吵:我们这一类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是很长的时间得不到解决、得不到承认。
当时我们提的理由很多,其中,有一条很简单:如果你说我们“这个”不是一种类型的,只是一个层次的话,那么请问:我们搞“压缩饼干”(教育)有什么不对?那就很自然。你说我们也是吃晚饭,只是在大排档。在大排档那就是简单些,钱也要便宜,东西也不没那么好。蛇肉是不能吃的了,只能简单了。一本书有精装本,也有简装本,外国小说很多都是简本。简本就是压缩了,那很多内容没有了的,把主要情节摆在里面就可以了。(所以说,)如果(高职教育)是“层次”,那你说“压缩饼干”有什么不对?一方面说你是搞“压缩饼干”式教育不对,另一方面又说你是一个“层次”,这本身就是矛盾的。现在明确了---是“类型”!。
一开始看到这一结论,我是激动了,可以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是一觉醒来,吓出一身冷汗:给你“类型”了,那对不起,你得做出个“类型”我看看。
去年校长联席会上我就讲,我说我原来的想法也是这样,08年马上到了,第一轮评估结束了,搞什么调整啊。但是看了16号文,我坐不住了,你是类型,那么你的类型本质特征在哪里?你跟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在哪里?你要拿出来呀,结果你说你们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而拿出的评估指标体系还是学科型的泰勒体系,你说你的类型在哪里?
我感到压力很大。评估体系要调整,又不能瞎调整。我想我们也一样,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包括年轻的老师,都是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也是,有的老教师,教了那么多年了,很熟练很习惯了,现在可不一样了,16号文提出了个“类型”,我们的专业建设怎么体现我们的“类型”呢?我们的课程怎么体现我们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呢?你就不能小打小闹、小改小革,那个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感到压力很大。评估体系要调整,又不能瞎调整。我想我们也一样,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包括年轻的老师,都是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也是,有的老教师,教了那么多年了,很熟练很习惯了,现在可不一样了,16号文提出了个“类型”,我们的专业建设怎么体现我们的“類型”呢?我们的课程怎么体现我们高职教育是一种“类型”呢?你就不能小打小闹、小改小革,那个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我的理解是:一方面说现在高职扩招,规模太大了,容易出问题,容易忽略质量,现在要抓内涵;另外一个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类型了,你就先把你这个内涵特征搞清楚”,逼着我们去搞内涵建设,你再跟人家讲:我们现在有多少亩地、多少学生、多少老师….。你这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过就说明你“大”了,你还能说明什么?能说明你强了?更不能说明你是一种“类型”啊!
(二)挑战严峻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
时间关系,我只讲二个例子。一个是上海有一家报纸,07年底发表了由二个社会团体做的一个社会调查,主要是调查子女还没有上大学的家长,有农村的、有城市的,调查面很广。调查结果:90%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学,另外一个项目反映:70%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但上大学而且将来能成为博士。你说这反映什么?往好的方面看,那就是大家都渴求知识、渴求高学历,从这个意义上讲没什么不好,但是反过来想想,现在社会进步,实际上真正缺的是我们培养的一线技术人才,而学生家长恰恰对这个兴趣不大。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位领导,还是不小的领导,非常支持高职教育,在一次大会上讲的是非常令人激动,他说如果我有儿子,我一定叫他考高职校,我当时听了也热血沸腾,会议结束以后,也是喜欢多事,我去打听一下他的几个孩子怎么样?一盆凉水,第一,他没有儿子(笑),第二,2个女儿都在美国留学。所以,我就觉得很遗憾,如果他不说那个,而是说“如果我有外甥孙,叫他考高职”,那我服了。
2.多数高职校历史短、积累少、基础薄弱、适应力不强、特色不鲜明,和社会各方的期望存在不小的差距。
大家注意韩国,韩国创造了奇迹,是亚洲的四小龙,得益于什么?---是教育。但是05年韩国失业率达到历史最高,06年二月份更低,全社会惊呼,出问题了,而这里面,15岁到29岁的年轻人失业率高达8%。所以有的媒体说:现在我们在马路上看到的都是一群一群的年轻人的晃晃悠悠的身影,这要成社会问题的。他们自己找原因,第一个原因,生活水平收入水平高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境外转移(我们中国内就有很多“韩企”);第二个原因,国内企业向知识型企业发展,就业机会少了,而且发展过程当中,对员工的要求高了,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高了;第三个原因,教育过份强调学历,而且是强调高学历,所以,那些企业走了,新的企业上来了,他有大量的需求,而教育恰恰忽视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企业要的人你没有,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怎么样培养企业需要的人、社会需要的人?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现在有很多思路、很多改革。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要迷信,包括国外的东西,我一直是这个观点。德国,我们跟德国学校的合作,搞了十几年,(现在德国人来看我,看到了还要拥抱)。但是,他们的“双元制”,我们很难学!现在,高层次领导已经开始讲了,“德国的双元制不好学,国情不一样”。德国人从来没有岐视、看不起动手的人,而我们中国的传统就是看不起动手能力强的人,比如:鲁班,强吧,很厉害吧,拿到现在来评,评个高级工程师没问题吧?但我们给他什么?给他“匠”,最高了是“能工巧匠”,最终你还是个“匠”;华佗,厉害吧,评个“医学教授”应当没问题,差一点也可以评个“主治医师”,没问题吧。不行,这个“师”不能给,给他一个什么呀?给他一个“郎中”,不伦不类,走街串巷的也是叫“郎中”。而在德国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一直讲,去国外去学习,但是学什么?不要去学经验,而是学理念,有的老师,特别是有的研究所出去,回来以后,那表呀,那个什么呀“啪、啪”,来几摞。有的教授也很“实惠”,他们跟我讲,“我要是没什么讲了,我就出去一趟,回来就有得讲啦”。我说你那个有什么用啊?。
到国外去学理念,不是学经验。所以,这方面,我一直主张。我们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有你们的行业背景、行业特点、有你们的优势专业,走自己的路,方向是什么呢,方向是“16号文”的方向。走自己的路,闯自己的特色。
我不迷信这个东西,我一直讲:现在高职没有专家。我们这里有很多年轻老师,都是学校的希望,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老师觉得在高职是无何奈何的事情?我说你要打掉这个观念。我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高职战线,我不是吹牛,我也当过二药院校的院长,但是我还是留下来了。我也搞过研究生教育,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一块,像我考大学时是考的生物专业。那个时候,谁考上了生物专业,那不用说,这个孩子数理化是差劲的,所以他只能去背这个虫子,那个树。现在的生物专业,要是哪一个孩子考上了,那他一定是不得了、中学的学习是一流的、肯定是非常好的。为什么呀?因为当时,不是生物专业这个领域落后啊,是我们对它这个认识落后,我是搞化工的,这一块,当时好像已经是清楚了,但是,在生物这一块呢,很多还是“黑”的,不清楚的。所以你从事那一块,恰恰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高职教育也是一样,它是一种“类型”,但是这种“类型”,我们对它的规律性还认识不够,认知得很少,大家都认识得很少,后头的空间很大。所以年青人,如果说你想干一番事业,你就留在这里,当然罗,可能痛苦会很多。如果你走现成的路,那你就到本科院校去,也很辛苦的。但是那一块你可以少动些脑筋。
3.高职教育自身规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了发展的难度。
4.理论研究有差距
——基础研究(知识、知识传递、知识冲突、知识创新)
我感觉我们现在对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是有差距的,你不要看有些文章写得那么“花哨”,好像很吸引人,实际理论研究,我认为很浅,很浅。我们高职教育讲“类型”,我觉得要从根子上去找。假设一类学校,一个教育类型,说到底,你主要的职能还是“培养人”,还是传授知识。所以我们现在讲我们的特点、我们的本质区别,我们是一种类型,我们第一就要研究“知识”。问题是我们有几个人在研究知识?发达国家现在研究知识的机构和专家是很多很多,包括像匈牙利这样的小国家,但是我们呢?所以我一直很担心,弄不好我们中国又要落后了,落后在起跑线上。人家现在研究知识,我们现在研究很多花样,如,把三年以0.5为单位切割组合,然后模式是满天飞:0.5+1.5+11.5+0.5+0.5+0.5。为什么要这样??再如工学结合,这不错,应该“工学结合”,但是为什么要“工学结合”?上海二工大,我说你们工学结合是刘少奇那个时代、五十年代提出来的,事实上是当时的二工大已经提出来了,后来被批得体无完肤,一塌糊涂,变成了刘少奇的罪状之一。现在我们又拿出来了,我说你们不能把它当做一个古董,文化革命古董要当封资修扯掉。现在要挖出来,还要到地下去挖,挖出来后当宝贝,我说这个态度我是觉得不可取的。现在“工学结合”是对的,刘少奇提的是对的,但是那个五十年代的、那个时代他的认识水平。以我们现在的认识水平,你要回答我:为什么我们这一类教育要“工学结合”?说不清楚。从知识去找啊,“知识”-三个维度、八种类型,当然这也是一种研究的结果啦。其中一个维度是:知识分隐性和显性,隐性知识是写不下来、说不出来的,却又是很重要的,它就是技能能力(包括判断力,甚至还包括价值观)。
我们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技能恰恰是隐性知识。那么我们现在对知识的研究怎么样?隐性知识它有什么特点?隐性知识的传递又有什么特点?显性知识的传递归律用到隐性知识是不适用的,比如:开汽车,在座有很多都有驾照,怎么开汽车是有书的,我儿子他去考驾照,他那个书我也翻翻看看,但是我知道,我就怕他倒背如流,还是不会开车。这就是隐性知识跟显性知识不同的地方,它的传递是不一样的,有它自身的规律。现在外国人研究来研究去,到现在的水平停留在“隐性知识要靠潜移默化”。“冲突、创新”研究得怎么样?
现在提出“和谐”,我认为是很对的,但有的人认为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有一次回到上海坐出租车,那司机说:“和谐和谐,就是回到毛泽东那个时代,你拿四十块,我也拿四十块”。我说完了完了,这样的社会进步不了了。和谐社会不是不要差别,不是绝对平均啊,如果没有差别,那就社会就失去了动力。知识也一样,知识创新来自哪里?恰恰来自于“差异”。有差异就有冲突,问题是你要什么样的差异?没有差异,动力没有了,差异要有的,你说收入一样,那大家一样,社会就进步不了。但是差异不能太大,太大了会引起恶性的冲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讲知识的差异是好的,知识有差异,产生知识的冲突,冲突--我们可以管理,管理引导它向良性的冲突(发展),那就是“创造”。这个我们研究得怎么样?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在培养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你考虑这个东西了吗?从根子上进行理论研究了吗?没有好好研究。知识的冲突很容易引向良性冲突,很容易产生创新,唯一要防止的是把冲突引向情绪冲突,如,二个人有不同意见,好事,所以我提出“换位思考”,在评估考察中,发现问题,然后了解是怎么一回事,这事如果了解清楚了,可能就是一个升华。问题是不要把它引向恶性冲突――情绪冲突。例如:本来我们准备给学生讲什么问题,你有一套方法,我有一套方法,大家一起研究,取长补短,可能就出来一个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这不就是创新了吗?千万不要“你有什么了不起?”。然后就相争相骂,发展到情绪冲突。
总之,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到根子上去,现在研究的都是一些很形式的东西。所以,张司长(是教育部高教司的司长编者注)到一个要建“示范院校”的学校去,那个学校讲得头头是道,介绍说自己学校校内顶岗实习有多少个工位,25个学生分五组轮流来:第一组三天,第二组五天,第三级多少多少天。张司长当时就说:“你这个是作秀,做不了的”。很清楚呀,第一组做完了,第二组还没做完呢,怎么个轮流法?
顶岗实习也要实事求是!现在有的学校“顶岗实习”是放鸭子――学生自己去找、学校也帮着找,然后学生你自己去吧,在那里顶岗实习怎么样,学校就不管了。我昨天了解到,你们学校不错,实习单位也有一位指导老师,你们学校有一位带队指导。这是你的教学环节,你怎么能不管呢?还有的学校搞顶岗实习根本不是为了培养人,如:有一个学校,他们的模式叫“2+1”,第三年一年顶岗,(厉害吧,你说半年,我搞一年,我想他的本事是很大),最后了解到:是学校的宿舍只够二届学生住的,所以他那个是等于“二年住学校,第三年自找住处”。
——背景研究(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背景的研究有差距,这个我不多展开讲了。
我讲过了,高职教育是有它“草根性”的。会后有人跟我提出来:你把我们这个高职教育比作“草”,太看不起我们了。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高职教育不把根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里,那高职怎么发展?我们高职是为企业第一线培养人才的,就是社会最直接的需求,我们去满足它的,你不扎根在这里面,你高职怎么弄?(我说你听着不好听,我说我下次改:我们高职教育是一支“灵芝草”,可以了吧?不是狗尾巴草)。问题是这是一种背景啊,是我们高职教育的属性啊,不要弄错了。
——要素研究(学生、教师、模式、过程、教材、手段、文化)
我们特点在哪里?我们与本科教育本质不同在哪里?研究不透,特别是对学生研究不够、特别是对这些要素研究不够:我们的学生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应该怎么培养?应当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有很多的学校对学生教育还是过去那一套:如:“要努力,要刻苦,要头悬梁”,“要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学生已经怕学习了,你还要他“苦”?这些不解决问题。
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引导他正确的认识自己。他现在对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的,这又涉及到很根本的问题:就是人的潜能有多大?我们传授的是知识,知识的圣极(这是一个知识属性概念,技能的级别是与一个人的知识属性的高低成正比的,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知识属性的高级别对应的就是圣级编者按)我们恰恰没有很好的研究,一个人潜力有多大?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灌输的是什么?就是“选拔、选拔、选拔”,教育的宗旨也就是“选拔”。先进的国外教育理念早传过来了,教育根本宗旨是帮助人发展。而我们只是“选拔、选拔、选拔”,所以要“考、考、考”。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去,跟学生进行研讨,随便问个问题,我说你们考进了高职校,与考上重点本科大学的学生相比,你们觉得你们的知识量与之相比是个什么关系?结果,一个学生反应很快,拿了个杯子说:“我呢就是这个杯子底下那么一点点水,他们则是一杯水”。我说你这是大错特错,这对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或者是不科学的。如果你是“一点点”,那另一个考上复旦大学的也是“一点点”。现在的研究结果证明:一个人的潜能是非常巨大的。普通人、一般人,一生只用了潜能的百分之几,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还有百分九十多的潜能你根本没有用。有将近百分之五十的潜能你具有,但是你没有认识到你有。有一个教授买了个新手机,他说这个手机不好,短信都发不了(我想想,现在这样的手机还不好买呢,笑),结果他身边一个年轻人帮他三弄二弄,好啦,可以发短信了。这就跟人一样,自己有这个潜能他不知道有,反而认为不行。我们的学生现在大多就这样。如果把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加到一起,我认为你跟考上重点大学的相比,到底谁的水位高,还说不清楚呢。
5.建设实践有差距
1)重外延轻内涵——需求、规律
讲到内涵建设,头疼了。因为这个要下功夫、要动脑筋、要研讨、要学习、要交流。“外延”还能争取到钱,建这个、建那个比较容易,(当然,你们新校区建设不在我这个说的范围这内),今年招多少,后年再招多少,再扩大,而且,这些用来表现“政绩”更容易了,(数字加箭头冲上去)。但内涵呢?需求呢?我们教育的规律呢?实际上是更重要!有一个学校,我去看过他们的情况,二十几个专业,三分之一专业招生不满,最差的只招到了(招生计划的)百分之三十几,我说你们了解过需求吗?他们回答说“了解啊”,我说“那你把需求了解的材料给我看看”。一叠叠的问卷是有的,但是问卷回来后分析没有。所以,我说你们这个东西只是给我(给评估)看的。虽然是调查了,但你这样一个调查起什么作用?根本没有了解到需求。有一个学校,八年批准的专业,八年招生,只报了一个人!我说你这个需求是怎么了解的?你横向学校同类专业有几个,你了解吗?回答说不知道,后来网上一查,在他那个学校省份,同样的专业已经有了十二个,他是第十三个。我说:第一,你这个数字就不精确,第二,人家已经有了十二个,谁都比你办得早,办得好,如果我是学生,首选肯定不是你们学校。所以,“需求、规律”恰恰我们没有去下功夫!这里讲的需求还是数量需求,还有质的需求呢!有些学校给我看申报示范的材料,我说我给你提问题,第一个你讲了很多需求,说来说去都是数量,那么质的要求呢?没有。
2)重包装轻机制——模式
刚才讲过了,那个“0.5+1.5.。”起劲得很,但是,你真正的实质的东西是什么?关键是机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关键是机制。没有机制,实际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长不了的,没多大意义。刚开始(搞评估)时,查产学合作,看学校和企业订了多少“合同”。后来这个“合同”越来越多了,什么原因呢,有的学校一下子弄出来上百个合同,难道企业的热情真的那么高?后来一了解,其实不然,都是些通过“老领导、老同学,老朋友、老同事”弄来的,只是有一条:“这个合同是不算数的”。所以,后来评估是不看这个了,主要看你的“机制”。我经常举这样一人例子:有一个学校的学生,二个礼拜在学校上课,二个礼拜到企业去,再二个礼拜又回一上课,二个礼拜又去企业。我说那个企业领导是神经病啊。企业刚稳定,生产正常了,你又来了?那不是神经病是什么?
我一直讲,浙江的高职发展的比较好,因为浙江的中小企业发展得比较好。高职教育在现在,对中小企业是值得好好研究的。大企业,自己实力很强,要做什么事情很容易,不一定对我们高职校就有很多的合作的愿望。当然不是所有大企业,有些大企业的理念很新。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个家纺专业,我去评估的,对我印象很深:他靠的是“机制”。家纺专业面向家庭纺织品(被面、床单、桌套、沙发布等),他们学校搞了一个校内基地,第一块开发产品,设计花样。第二块是设计出来后,自已有一套设备,(这个设计产品,拿企业去是肯定不行的,因为它是小的),可以生产出样品,成套的;第三,他搞了一展览室,对外开放。布置三套东西,一套是高级的,比如说是五星级宾馆用的家纺用品;第二套是中档的,第三套是一般的,都是成套布置。学校老师可以看,更重要是请外面的企业都来看,来看的主要是中小企业,企业看中了就可以签合同买断,给企业去生产、销售。兴旺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江苏的家纺企业一千多家,大都是中小企业,要去弄一个团队开发产品,他是不划算的,学校搞,正好!所以合作得好,这就是机制。
3)重形式轻实效——管理
昨天我和你们学校王院也是一样在探讨这个问题。
管理――我认为关键是要管理到位!我觉得我搞第一轮评估和第二轮评估,我不觉得我不是没有思想。我的理念是通过第一轮评估,希望各学校建立起大大小小的“PDCA”,P-计划,D-就是做、实施,然后要反思总结――C(评价),发现问题、发现差距、发现不足,你要去“改进”-A。大到学校的工作,小到一个部门、一个岗位工作,一直到我们老师的工作,都要建立起“PDCA”,我们有的老师习惯于PD,这二个是有的,但是C A就没有了,年复一年就这么上课,这不行啊!
PDCA”循环建立起来了。如果我们来看你这个管理怎么样,就看你这个最基本的。质量保障有没有?有没有质量保障的目标?有没有标本?有没有监测点?有没有监控手段?有没有调控手段?就看这些,各个学校都一样的。各个学校可能有不同,问题是你做到位了吗?
有一个学校,我去评估,校长给我讲:“我们现在的管理非常的严格,出台了十八项规定”。很吓人哪,十八项!那就查查这十八项做得怎么样?十八项查不过来,就查三项吧。第一项,“毕业设计管理环节的文档要有六个”:查第一个系,六个都有,不错。第二个系只有三个文件,还有一个系只有一个文件,找那个系主任(是艺术系),他和我狡辩:我们是搞艺术的,就喜欢要“个性”。我说你这叫“个性”?学校规定“六个”你“一个”!你就不说学校要“六个”,你弄八个来“个性”。结果那一个文件封面都是五花八门,花啊,草啊,美女的。我说你这个封面怎么这样弄,他回答说,我们是搞艺术的,讲究美。我说你这是很美,但这不是封面!这下他X 了,起码这个封面要有学生所学专业,学号,指导老师这些信息你该有吧,我说这些信息你都没有,只有一个名字,这叫封面?还有一项规定更出奇,说考试卷,考完试后,每个班的试卷订起来,把学号什么的封起来,看不见,这象高考啊!很严格。然后要找三个老师,1个老师报分数,1个老师在那用计算机记分数,第三个老师用1只眼睛看这个,用一只眼睛看那个。就不说你这个特异功能的老师找得到找不到,两只眼睛还要看两个方向,我说你那么多考试一个学期考试下来,每门课都3个老师来弄,我说据我了解,有1个学校就这么一位老师,有的一个也没有,外面请得来。我说你们能做到?后来副校长说做不到。我说最大的一个问题你们还破坏一个学校的文化,人家就认为你是假的。你出台18条,一条都做不到,明年出台200条、300条,老师的感觉就是:他出台他的,我干我的,无所谓!他听了以后就跟我说,我就改成10条吧,我就说这就奇怪了,我又不是来买菜的,你一毛八,我说一毛,我说不是这个关系!他糊涂了,他说那你要怎么办?我说你就1条我也没有意见,问题就是你出台1条就要执行,大家讨论是不是这样对保证质量很有用。很有用?大家我们做!然后你下文件,大家做。你有相应的措施要上去,要做就做到位。我说明年你出台一条,一出台全体老师都知道,学校讲,这个我们要做到位啊,不能糊里糊涂,要做好的,我说这样的风气就好了嘛!我说现在这样,那再换个学校给你也不行。还有1个学校,说我们学校非常严格,怎么严格?(校长)他还归纳了一句话,现在我们要求老师:铃响嘴张。我一下子听不懂,什么叫铃响嘴张?他说,一般学校嘛,都是铃响,老师们进来走到这里,给大家鞠个躬,然后开始讲课。他说我们不行,铃响,老师就要开始讲课,我说,严格要求你也可以,但是我说如果铃响老师嘴没张怎么办?他说是严重教学事故。后来我说你这个做不到。他校长还嘴硬。他说没做不到的。后来我问他副校长,能不能做到,他说做不到。我说实际上我不问你也做不到,我说能作这个事情吗?严重教学事故?我说起码你要给每位老师配一块好的高级手表,那要非常的准确,然后每天中午1200,你要在中央台报时的时候,全校师生员工都对表,我说校长你的事情不用干了,成天接待吧,这个说铃响嘴没张,他说我发声了。所以我说管理要规范,要严格。但是需要哪些管,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你管理你就要管到位。就像我们讲的,你要有目标,有标准,有监控手段,有调控手段。你这些没有,就不要轻易去搞。
重眼前轻长远
我这讲的都不是笑话,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研究问题嘛,不喜欢讲条条框框的东西,实际上我们是研究学校怎么建设。重眼前轻长远,我们这次改革以后,我们的平台就是实际状况,高教处讲,我们不划线,原来说3000块合格,4000块优秀。你们广东省可能3000块那简直是毛毛雨,4000块也是毛毛雨。我知道,浙江高职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6000块都不当回事,提那么一个标准干什么啊?但是,我们提3000块合格,到了贵州,人家就苦得要死,(校长)就苦着脸跟我讲,他说不行哟,哪里有3000块哟。所以我们现在不划这个线,你自己去比吧。如果你是3000块,广州(不讲广东)的高职校人家都是5000块,那你这资源有问题啊?这不明摆着吗?当然,我们还看看专业,我们不能划这个线,原来有这个毛病,划线多了看起来量化得多,好评估,专家也喜欢。量化了就拿这个说事,说13啊,你超过了,161……实际上我觉得这个意义不大,所以我们有些专家出去作讲座,老跟人家讲,这个怎么算,那个怎么算,我从来不讲这个。实际上一个学校,差那么23个人算什么呀,不算什么。问题是学校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眼睛要看长远。有一个学校,因为我们原来有硕士以上比例,他要拿优秀,但他不够,所以他一年进134个应届毕业的硕士生,后来我说你这个麻烦大了,我也不跟你讲达到了,我说 过几年你喝喜酒都来不及安排,再过几年,大家生孩子(女的),然后请假,再过几年,大家一起提申请,要评职称了,过几年,又要评副教授了,你怎么弄?过了若干年,大家又一起退休,男的女的1百多人,你学校怎么弄?他还提反驳意见,说这不是你们提的吗。我说这不就是里面的一个点嘛,观测点嘛。我说要是这个达不到又怎么啦,我说你是校长,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有图书,但是也是我们提的,提生均册数。一个学校那么一大叠单行本,很薄的,你要是不听他的报告也就算了,大家学习学习,一翻过来:《怎么预防非典》。你说这么多的书?还有些书有意思啊,二百多册,这样的图书结构有什么说的。还有一个学校,我估计他给图书馆长的指令是用钱,不是讲册数。我给你10万块钱,你今年给我用掉,结果馆长用到财务催要报账了,他乱花,我们走到艺术库那里,一大堆精装本,原版的,每本都很贵,抽出一本来:《非洲的动物》,我说你有这个专业?他说没有。那生物类的有没有?怪了,我说你买这么多书干吗?有几个人看?我说你喜欢动物,你要买中国人的动物嘛。后来这个学校还不错,去退了,退了几万块钱。
重教轻学
这个教讲的是以教为中心,这是一个危机感。隐性知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考虑学,只考虑教,这是不对的。第二个重鉴定轻保障,评估就是关系一个结论。现在我们另外的结论,就是“通过”和“暂缓通过”。昨天你们有一位老师讲,估计暂缓通过的很少吧。是的,我估计暂缓通过的很少,一般都能通过,但实际还是分数有高低的。但是我们评估走一个什么方向呢?就是淡化外部评估,逐步强化校内评估,引导学校建立自己的质量保障体系,以后外部评估,不来看你这个那个、听课什么的,看你这个质量保障体系好不好,是行的、好的,效果怎么样?这是我们评估健康发展的方向,所以不要太看重这个两天、四天时间,太看重这个优、良。有的校长讲,评不到优,我死不罢休。我说你要这样讲,我不来评了,这要出人命的啊。重在质量保障,保障只有靠你自己。香港、台湾、国外都是这个观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最终要靠学校自己来保障,这是一句大实话。去年下半年评一个学校,学生专题研讨会议上,我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讲完之后,我说我问你们这一组,你们是什么时候拿到这个题目的?是怎么准备的?晚上准备到几点睡觉,很简单,报个流水帐就可以了。结果学生来不及回答,旁听席上窜出来一位老师,说我来回答,我说关你什么事?我好像问你吃饭了没有,他说我吃了。后来校长给我打招呼、道歉,说对不起,很不好意思。后来我也跟校长讲,我说你不要去批评他,更不要扣奖。我说根子在你身上,我说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动员的,你肯定讲得很吓人,说我们必须要拿到个什么,拿不到就怎么样,这个老师弄得太简单,简单得简直神经错乱。
引进轻创新
学习要学的,引进要引进的,包括国外也要学,但是学理念,不是去办经验,这个不多说。
重制度轻文化
制度、规定、文化这些都要,没有则不叫规范。更重要的是建设文化,高职校不要妄自菲薄,要有意识的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这个要积累,若干年以后,学生回到学院,他就不自觉的养成了你们这样一种精神,但是这要先去培育,非常重要。今天没有时间讲这个。
第二,把握发展方向。第一,高职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第二,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培养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问题是我们怎么培养?各个专业、各门课程是我们深入研究的,张尧学司长讲我们要变单个主体为多元主体,让真正的主体当主体。但怎么实现,要避免形而上学。
五种能力。提高学习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创造能力、提高就业能力、提高创业能力。怎么提高,这也不是一句空话,要有理念,要有思路,要有载体,要有方法,这是我们研究的。
第三,16号文提出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对本科来讲,学科;我们高职就是专业。不是说我们低人家一头,人家就说我们只能搞专业,有的学校还要讲学科专业,我说你这个讲不通。学科的面很大,专业的面小,针对性强,所以你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有几个专业你就说是学科,你这不好。所以我们这个是专业,但是,你学校怎么建专业,规划是什么?专业群怎么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是什么?需要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这是没得说的,有核心专业了,你核心的课程不就起来了吗?你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不也清晰了吗?这个要搞。而且对我们学校,地方的,国家的,我希望都要有。
第四,课程改革建设主要是融“教、学、做”一体,怎么样为一体,各个专业不一样,各个课程不一样,这就要你们去闯,我昨天跟你们王院几个讲,关键是你有理念说得出来吗?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说得清楚吗?你说得清楚,我觉得就是好的。国家提出来要建1000门精品课程、3000门国家规划教材,我了解你们学校情况。你们也要。这就是业绩,这就是品牌,要有学校的精品、省的精品。国家的精品,而且要越搞越多,这就是一种积累。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切入点,重点是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关键环节是实验、实训、实习,根本途径是校企合作。我们铁路学院有很多专业,工科专业还是有条件的,但是模式不能强求统一,就是根据自己特点来,现在模式很多很多,什么“前校后厂”、“前厂后校”等等。
第六,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要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定岗实习比例。那么,校内重点是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我刚才进门,看到的那个基地就是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因为生产就是这样,而且可以按生产要求来操作的,探索校企组合新模式,有一些专业你是不能稿这个的,比如化工,怎么会让你到岗位上去搞?如果一个误操作,好啦,不是爆炸就是起火,这是次品,我们这个说话你多少等就出来了,这个能让你去弄吗?这样我们可以搞模拟仿真。还有电力也一样,电力不能让你来弄,电力怎么会让您去顶岗啊?你操作一错,一大片黑掉。这个找谁去?但是就是说,不让工学结合,不搞教学做一体,我们可以搞模拟仿真。
第七,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我们的专任教师强调双师素质,要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从学校自身的队伍建设来讲,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张司长讲过,学校的专任教师应该是双师型的。但是你认为他理论也行,实践也行;在学校讲课也很好,跑到企业一线又是能工巧匠,他说我不相信的,这样的人,即使有也是微,很少很少。我觉得这个话很实事求是。我们老师还是教学,但是你要到企业一线去,了解企业的实践,了解企业的管理,而且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方法或者叫认知结构,改造我们的认知结构。但是其他过高的要求我觉得是不切实际的,学校重要的是建设双师结构。哪些你是需要能工巧匠一线来的人,就一定要请他们来。所以我们总结是前专后兼。基础课、公共课也有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通用课程,以专任教师为主,因为这一个需求是经常不会变的,可能这两年这两个专业很红火,过了两年,这两个专业需求不好了,那些专业起来了。我们这些老师比如说数学、两课基础、电脑基础的教师,那你变好了,这些课程都要,这一支队伍应该以专任为主,你不以专任为主,你怎么研究课程改革?怎么研究课程建设?你就没有这个基础了,后来,专业类的课程,实践类的课程应该以一线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为主。后兼不是说后头全部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得你自己的,但是后头一块得以兼职为主,不仅仅是教育质量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适应能力的问题,我们有个学校搞钢琴维修,钢琴维修要的人少啊,办了两年,第三年没有那么火爆了,怎么办?这个花大价钱把调音师弄到学校,过两年没学生了,他找你要饭吃?你说怎么办?这种情况很正常,市场经济条件下很正常。
所以这个以兼为主,还有的学校去挖一线类的能工巧匠,有的说很难挖。代价太高,什么什么条件,我说能挖则挖,不能挖你也不要去硬挖。我的意见是你从外头引进的人我认为首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或者是一线的工作经历,他有这个经历就可以,经历主要是一个隐性指数,他熟悉企业,熟悉那个行业,他的思想方法,他考虑问题与我们学校的教书先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这个就行了。昨天我在城市学院遇到一个老师,是搞仪表的,他说我们从一线企业挖搞仪表的进来当老师,刚进来很好,很熟悉企业,很了解,讲的都是一线在用的东西。好,结果升级换代很快,今年是一星仪表,第二年是二星仪表,第三年是三星仪表,第四年是计算机系统,结果过了两三年,他回到车间去,他都不敢动了,那你怎么办?所以我说强调一种双师结构,强调双师素质,强调前专后兼,把结构摆好。所以我们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搞出来,对专兼比例没有具体要求了。同时我们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醒一点,高职校要避免一个矛盾:拆。在我们国家国情这样,本来一个科长,一拆两个科长;本来一个处长,一拆两个处长,这个似乎大家都很高兴,但是你要注意。这个拆对我们高职校要非正常慎重,有一个学校拆到社么样的程度呢?他的英语老师设了很多很多教研室,设了06级英语口语教研室,07级英语口语教研室,08级英语口语教研室。我说你要拆了以后,两三个老师碰到一起研究什么啊?我看只能研究今天你买什么菜,吃什么。这个不好的。应该是尽量形成一个团队,而且按现在的理念说,我写过几篇文章,形成一种COOP圈,那就是把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拉到一起,这样就最容易产生知识的冲突,引导知识的创新。所以我们讲为什么要团队,就是要彰显冲突,引发创新。第八,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个我就不讲了。
第三,抓住机遇,大力深化改革
各个学校不一样,你们学校意识很好,抓评估创示范这都是抓机遇,我觉得我们高职教育是前所未有的机遇。我觉得抓机遇先要转观念。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连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职业教育诊改网 | 河北省教育厅 | 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

主办: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地址:石家庄市红旗大街南端学院路2号